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

祝福语365网络整理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文章围绕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建党节进行说明,正文内容是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光棍现象城乡差异浅析婚姻生活是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

祝福语365网络整理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文章围绕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建党节进行说明,正文内容是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光棍现象城乡差异浅析婚姻生活是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当代社会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很多适婚人群并没有找到结婚伴侣的现象,通常我们称这种人群为光棍。近年来,对这一人群又有…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吧。


光棍在城乡有什么区别

光棍现象城乡差异浅析

婚姻生活是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当代社会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很多适婚人群并没有找到结婚伴侣的现象,通常我们称这种人群为光棍。近年来,对这一人群又有一个新的称呼–"剩男剩女"。在中国社会里,由于城乡地域的差异,光棍现象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第一,光棍现象表现特点的城乡差异

在农村光棍基本上是它的本意。这些光棍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如经济条件差的男性,没有能力结婚。相貌不佳,或有残疾等,光棍受文化水平低,由于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限制,不能够正常的融入社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贫困。由于贫困所以没有女性愿意嫁给他们。而且越是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光棍的数量就越多,甚至出现了光棍村。如湘南水村是一个不到600人的村落,却有近30名、占人口总数5 %的光棍。而在水村二组,多达5个光棍,而这个组只有30 多户人家,就是说每6户人家就有1个光棍汉。而在城市虽然较下层的人群也有和农村相同的现象但是主要的表现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城市对光棍的称呼就有一定的改变,我们一般称他们为"剩男剩女"。在城市"女光棍"–"剩女"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是越优秀,各方面条件越好的女性单身的越多,这一点和农村的光棍现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光棍现象成因的城乡差异

一、影响农村光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

(一)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传统的生育观念导致的对男孩的偏好,由此而带来的性别比失调和由失调引起的婚姻挤压是光棍村出现的根本原因。198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达到107.4,出生性别比一直在107以上。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3,1994年达到116.3,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到达119072,而最近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是118.06 。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社会公认103-107的正常值。而有些光棍村地区甚至达到 了181.11。

(二)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变革和转型的时期,大量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也外出打工。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女性更少。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方面,人口学上最重要的宏观理论是"推拉理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巴格内( D.J.Bagne )。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大量女青年选择外出务工,是因为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存在着吸引力,外出务工能够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而其所在的农村地区的贫穷落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文化环境的差别就成了女性流动的推力

(三)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方便、贫穷落后就很容易形成光棍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光棍村大都比较贫穷落后。由于这些地区的贫困,造成适婚女性大多不愿嫁入这些地区,因此光棍就越来越多。

(四)光棍群体自身具有的素质和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

二、影响城市光棍–"剩男剩女"的因素则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一)主观的择偶标准造成的择偶"落差"。 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教育、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等相近的异性为配偶,学术界称此为"同类匹配"理论,相当一部分拥有高学历且收入不菲的大龄知识女性,都认同这种观点。但对男性精英们而言,最令他们心动的往往并不是女性的事业,而是她们温柔体贴的品性与娇好的容貌。一个总的趋势是:男性越来越重视女性的容貌,而女性对男性的容貌要求已经远远落后于对经济条件、人品、学历方面的要求。"男性与女性择偶的标准与要求相差较大,男性一般往下找,而女性则是往上找。但问题是,符合标准的男士更愿意去找个比她年轻漂亮的,男性普遍不要求女方有太高的学历,否则会觉得自己有压力。"这样双方的期望与要求就出现了"落差"。

(二)经济原因。从20xx年起,房价的波动,对女性择偶标准产生了重大影响,"有车有房"已成对伴侣的基本要求,大大提高了结婚成本,很多年轻人只好选择晚婚。

(三)工作忙碌。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白领生活圈子逐渐缩小,工作日趋忙碌,影响了情感的发展。

(四)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认识人变得更容易,反而增加了彼此的警惕性和距离感,由于再认识一个人的成本降低了,所以拒绝一个人也变得更容易,使情感深度发展的风险增加,此外,网络可替代正常社会生活的部分交往需求,令现代人更易自我封闭,成为"宅男"、"宅女",这加剧了"剩"的困局。

单身潮的历史

发展趋势

1950年-1953年特征:男性"困难户"居多标志: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革命年代,很多人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是遵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但并没有和伴侣共同生活,只有形式婚姻。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那时的离婚率与现在相比都是最高的。

1980年前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特征:城市女青年过剩标志:知识青年返城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来袭–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特殊历史原因导致一批青年人单身,其中主要的还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1984年,有关部门甚至还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问题。

21世纪初特征: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越优秀越单身标志:形形色色的婚介所、单身俱乐部、酒吧交友、单身旅游团大量涌现相对于前两次"单身潮",没有人再把如今的"单身问题"称之为一种危机。更没有政府组织专门为如今的单身男女来"解决问题"。如今单身潮中的主角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二十七八到三十七八岁,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单身,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一种价值趋向,一种生活选择,而并不是"自身条件困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